My Interview With Hong Kong Apple Daily News.
My Interview With Hong Kong Apple Daily News - October 7, 2020. Apple News was one of Hong Kong's leading daily newspapers, but it was closed in a crackdown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2022 and the original article is now unavailable. It begins with a video that was essentially a copycat of my 2019 interview with Clarissa Wei which has been viewed over a million times on Facebook and another 300,000 times on YouTube, but this time in Chinese (obviously my part is in English), with a different venue but similar format. It is then followed by a short written article.
新冠肺炎在美國大爆發,餐館不是轉攻外賣、戶外用餐,就是捱不過封城而倒閉。美國美食"KOL"鼻祖、走遍全美中餐廳的華人David
Chan坦言,這是他開始食評工作40年以來"最差的時代",高峰期每年訪問200家新餐廳的他,今年隻試食了20家。而疫情沒有離開跡象,他隻寄望餐飲業能夠適應外賣、戶外用餐等"新常態"後,能夠浴火重生。
71歲的洛杉磯第三代華裔移民David
R.Chan,40年前機緣巧合下,開始記錄自己到訪過的中餐廳。在他整理資料的電腦試算表內,足足收錄了全美超過7,600家中餐廳,最遠可追溯至1951年。這些資料除了記錄他的"搵食"足跡,也見證美國中餐文化變遷。
疫情下,全美大部份城市停止餐廳堂食,David
Chan說,餐飲業情況是他開始撰寫食評以來"最差的時代"。由於病毒來自中國,很多人對中餐廳避之則吉,連華人也早於農曆新年期間,已停止外出用餐,大量餐廳在3月起停業,"真的很恐怖,要有一個心理準備,可能永遠回不去你最喜愛的中餐廳了,因為全部都倒閉了。"
不少餐館在疫情下捱不住而結業,但也有餐館轉換經營模式,在逆市開業。(張紫茵攝)
隨住一些標誌性餐廳,如洛杉磯亞凱迪亞市(Arcadia)全美首間鼎泰豐、亞罕布拉市(Alhambra)的老牌酒樓京華永久關門,美國華人漸漸擔心,會否有更多中餐廳捱不下來。David Chan說,華人近月開始接受在疫情下的用餐"新常態",例如光顧外賣、戶外用餐等,餐飲業界總算有點起色,也慢慢有些新店開業,情況令人鼓舞。
疫情發生前,David Chan接受《蘋果》專訪,這位老人身形瘦削,一張嘴卻嚐遍美國超過7,600間中餐館。退休前當稅務律師及註冊會計師的他,祖父於上世紀由廣東台山來到美國,父母在美國出生;David Chan年幼時,洛杉磯華人人口不多,他沒有學中文,也沒有中文名字,甚至不會用筷子。
過去40年吃盡全美中餐廳,David Chan見證美國中餐文化變遷。(張紫茵攝)
直至70年代初,開始有台灣人和香港人移民洛杉磯。剛從大學畢業的David Chan,與來自香港的同事結成朋友,二人光顧當時興起的港式茶餐廳,讓David Chan首次接觸到真正中餐,"你要知道在當時,洛杉磯的廣東菜是怎樣的,他們有咕嚕肉、雲吞湯及四款點心;叉燒包,台山包(蒸雞包加水煮蛋),蝦餃及燒賣,這就是我們僅有的點心了。"
因工作關係,David Chan經常穿州過省,於是他萌起念頭,把自己到訪過、位於不同州分的中餐館通通記低。他把自己的信用卡帳單、家庭照、菜單等,由年份、餐館名字、地址、 城市、州分等整理好;時至今日,記下來的中餐館已超過7,600家,最遠可追溯到1951年,他還收集餐館卡片或菜單,儲起的卡片超過6,000張,還有 過千張菜單。
在7,600多間餐館中,最遠可追溯至1951年。(受訪者提供)
在這些中餐廳資料內,除了可看到David Chan過去40年來、走遍大江南北的足跡,也是一本華人移民史,"過去十年,在聖蓋博穀(San
Gabriel Valley)、洛杉磯,甚至整個美國,中餐業都變了天。"David
Chan說,隨著中國移民在2000年起湧入,中菜菜式由過去集中粵菜,到現在變得百花齊放,如四川菜、湖南菜、東北菜等。以華人人口高達60萬的洛杉磯
為例,中餐館版圖隨華裔移民拓展,"如果你看看在聖蓋博穀新開的餐廳,隻有10%是廣東菜,其他都是火鍋、串燒、四川菜。"
David Chan的電腦試算表內,記綠了過去40年來,他到訪過的7,600多間美國中餐館。(張紫茵攝)
約十年前,David Chan開始在Twitter記錄其美食之旅,後來獲美國主流媒體發掘,從此聲名大噪。現在,他在專欄上評論美國中餐趨勢及文化,最近還趕上潮流開設Instagram帳號。
除了為媒體譔寫文章,David Chan也趕上潮流開設Instagram及個人網誌。(網上截圖)
David
Chan說,他時常被問到"哪裏有好吃的中餐"。整體而言,他認為洛杉磯中餐最出色,三藩市的點心則比較優勝。事實上,他曾列出"十家最好吃的中餐館",但全部位於加州,使紐約食評家很不滿,更寫了一篇文章指責David
Chan不懂中菜。從此,他隻在專欄評論中餐文化,減少評論個別餐館。
食遍全美中餐館,讓他有機會見到不少名廚。(受訪者提供)
對於新派中菜,食遍全美的David Chan坦言食不慣,因為新派菜式味道更重、更辣,"辣度由『0至6』,我和太太隻能夠吃到『1』,最低的辣度,限製了我們可以吃的東西。"另一方麵,新開的中餐館大多隻聘請不諳英語的新移民,或隻提供中文菜單,增加了點餐難度。
受疫情影響,今年他訪問了20家新餐廳,連平日為媒體寫的文章亦苦無題材,由每月一篇"減產"至半年兩篇。經過40年實測,試算表內的餐廳數量,距離一萬間大關還有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,David Chan坦言,自己年紀漸大,可以去的地方沒有以前多,所以不會給自己設一個"終極目標"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